今日寒露|多“甘”少“辣”防秋燥 这些养生要点,记得收藏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请联系删除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10月8日22时6分迎来"寒露"节气。专家提醒说,此时节,气候渐渐寒冷,气温逐日下降,公众在饮食调理上要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物,可预防"秋燥"伤人。那么,"寒露"时节,大家该如何养生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寒露时节注意几点养生调理的方式

寒露脚不露

寒露一词,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的节气,标志着气候将向寒冷过渡。寒露过后,昼夜温差加大,此时早晚应及时添加衣物,特别是要注意脚部的保暖,正所谓"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中医认为,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此时要注意避免脚部受寒。足部是足三阴经及足三阳经所经之处,若脚部受寒,寒邪循经侵入人体,影响其脾胃、肝胆、肾及膀胱等脏腑功能。此外,还应该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这不但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而且还能缓解疲劳,有助于睡眠。

多食滋阴之品

寒露时节正当金秋之时,燥气当令,当燥邪之气侵袭人体时,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容易出现诸如舌燥咽干、咳嗽少痰、皮肤干燥、口唇干裂等秋燥症状。此时宜多食滋阴润燥、养阴润肺之品,如蜂蜜、芝麻、糯米、百合、番茄、梨、香蕉等。此外,还应少食油腻厚味及辛辣之物,如辣椒、花椒、桂皮、酒等。因为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更因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饮水以温热为佳。

注重调畅情志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指的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伤人体的正气,同时也应该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津。所以,在寒露之后,应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则,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以调节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

秋风萧瑟,万物凋零,由盛转衰,不免让人触景生情,勾起人们心底忧郁的心绪,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凄凉垂暮之感更胜,此时情绪调养十分重要,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安宁平静的心情,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

运动有讲究

寒露节气后,运动方面也要有所调整,可以选择慢跑、登山、散步等形式,但运动时间不宜太早,这是因为晨起气温太低,身体素质较弱者容易感受寒邪。同时不论何种运动,都不宜过量,在全身微热,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应避免大汗淋漓,以保持阴液内敛,不使阳气外耗,否则会伤阴损阳。若遇到阴雨天气时,可选择在室内运动,不可冒雨涉水,以免感受寒湿。

早睡不熬夜

中医认为,规律的作息习惯有利养阴,因为睡眠不足容易损耗阴血。因此,睡好觉、避免熬夜要常记心头。寒露起居原则是早起早睡,早起能顺应阳气舒张,早睡有利阴精收藏。

寒露如何远离"秋燥"困扰?

寒露节气前后,空气较为干燥,"秋燥"易伤人。保健专家提醒说,公众在饮食调理上应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少吃或不吃辛辣烧烤食品。

如调养不当,人体会常常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躁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为宜。

要多喝水,尤其是蜜水,同时,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提子、石榴等水果,既能补充人体所需水分,又可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此外,还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山药等以增强体质。

寒露,导阳泄燥养阴精

寒露节气推荐练习导阳泄燥功。

本导引改编自古籍《诸病源候论》《太清导引养生经》,首先通过压足仰身引导阳气下纳,使下焦肾气充实,去除四肢寒冷痹痛、肌肤干燥麻木等症状。接着以拓席吐纳温运中阳,调节胃肠气机升降,促进脾胃腐熟功能,以防治胃寒唾液多、饮食减少等问题。最后以摩脊俯倾,宽胸压腹,通利一身之气,润泽周身,气化腑通,通利大便,以防治口咽干燥、干咳、皮肤干痒,甚至毛发脱落等燥气侵犯人体产生的症状。具体步骤如下:

预备式:身体端正,平坐于垫子上,双脚前伸,头中正,两眼平视远前方,两臂自然下垂,用鼻腔吸气嘴呼气,安静放松。

第一式:左脚上抬,右脚屈曲,右脚放在左膝弯下,接着左腿用力向前伸展,并将五趾仰起向上;然后两臂向前平举,上半身以腰骶为轴慢慢后仰,至极点稍作停顿。恢复至中正体位,左右两侧肢体轮流做上述动作8次,恢复至预备式。

第二式:两手反伸向身后,左手握住右腕,身体向后稍倾斜,使右手顺势覆掌向下,撑住地面;身体后仰,使胸腹部宽展放松,配合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缓缓鼓起,呼气时腹部缓缓收缩)4次。左右两侧肢体轮流做上述动作8次,恢复至预备式。

第三式:两腿尽量张开,两手反伸向身后,左手掌在下,右手掌在上,两手掌背紧贴背部脊柱处,上下移动,沿脊柱摩擦共8次,然后双手各置于当侧大腿,上半身向前倾至极点,恢复至中正体位,共8次。重复做上述动作2遍,恢复至预备式。

收功:第三式结束后,恢复至预备式,慢慢站立,自然呼吸片刻即可。

寒露时节用药膳养生

根据秋季的特点,可服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进行保健,如西洋参、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胖大海等。如果出现皮肤与口角干燥、口舌生疮、咳嗽、毛发脱落等,即"秋燥"现象,可适当选服些滋阴润肺的补品或药粥。如沙参、百合、银耳、芝麻加粳米、冰糖适量煮粥,早晚服食,能起到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作用。

来源:人民健康网综合

编辑:李君超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