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普遍的慢性病——「身体萎缩」可以通过筋膜自我疗愈

为什么我们人能站得直挺挺的?少了浅背线这一条筋膜,可能做不到。我们一定要知道,人体的结构不是不同器官和组织各做各的组合,而是一个经过协调的整体。例如浅背线的筋膜,可以帮助协调我们的动作和姿势,尤其站立的姿势。

站立,也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可以区分的地方。我们可以想象,人类筋膜的走向和分布,和任何其他动物都不一样。

浅背线位于身体的后方,如果把这条线或这个带子收紧,人自然会抬头、挺直背、把脚伸直。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现在试着把头仰高、脚伸直,向后仰,也就会同时收缩浅背线。

浅背线的收缩,让我们的身体可以从胎儿的前屈,变得可以直立后仰。反过来,我们站着,身体前弯,膝盖伸直,手臂下垂去碰脚底,则让浅背线的筋膜得到最彻底的伸展。

如果我们能记住这些名词当然更好,但记不住也完全没有关系,只要跟着这些描述,一起动动身体,体会伸展时体内的感觉。也就自然体会到这些筋膜线的存在了。

人体的结构是均衡而对称的,有浅背线,自然也会有浅前线。只要你看到浅前线的走向,自然可以体会到,它的存在可以与浅背线向后拉的力量做一个平衡。这两条线主要的筋膜线,一前一后互相牵制,让我们不会轻易往前或往后跌倒。

浅前线,位于身体前方,从头骨两侧,沿着颈部两侧、胸、腹,转入髋骨后,右腿前侧一路到脚趾头。可以平衡浅背线的张力。让我们维持一个前后稳定的直立姿势。

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情绪萎缩的时候,会出现生物本能的【打或逃】反应,其实也就是一种保命所做的交感神经与兴奋反应。我们注意猫或狗,它们觉得受到威胁时,自然会拱起背,随时准备打架。这时候,腹部的线条自然是收缩的。相信你可以发现到,这就是浅前线的位置。

很可惜的是,人类虽然不像猫狗一样需要随时准备打架,却因为现代生活的紧张、快节奏,再加上长期缩在桌子前工作、学习,身体不知不觉地同样采取了浅前线过度收缩的姿势。这种姿势压迫了胸腔的空间,呼吸也自然变得短浅,而让人更难以放松。就好像被身体的姿势反过头来制约,要我们随时留意环境的危险。

就这样,透过潜意识的恐惧,固化成身体的姿势,也就进一步加强了身心的萎缩。萎缩,成为一种长期的状态,也可以说是现代人的【慢性病】。

怎样的运动,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浅前线?一样的,将上半身向后仰,除了自然让浅背线收缩之外,我们同时也可以体会身体从腹部、胸部、往上倒颈部一路伸展开来。如果你是站着向后仰,接下来也会体会到骨盆打开,包括大腿的前侧,小腿前方,都可以体会到拉开的感觉。

对我们一般人而言,刚开始放松一个原本习惯紧缩的结构,会觉得有点刺刺的,甚至有点僵硬。只要温和地多做几次,原本紧绷的浅前线也就慢慢放松、打开。熟练了,身体也会变得比较柔软。

人体是立体的架构,不光是前后要平衡,左右的平衡也很重要。我们都看过鱼儿摇头摆尾的往前游,人类虽然和鱼类一样,需要一个侧面结构的强化,但是人和鱼的不同在于,我们走路很少有侧向的摆动。

侧线,从头部两侧的耳朵开始,沿着肩膀往下,在胸腔与腹腔的侧面交错变成一个包覆面,再沿着腿部下行,延伸到脚踝的外侧面进入脚底。

倘若侧线的作用偏弱,例如年纪大了,我们就会观察到走路时身体左右比较明显的晃动,直线的向前稳定度会降低;或者当侧线的平衡失衡时,我们会观察到左右的歪斜,可以想象对关节、内脏会造成压迫。

怎样的动作可以伸展侧线呢?其实很简单,也只是将身体做左右两侧的伸展、将腿沿着左右两侧外举时,可以明显体会到侧线的运作。也就是说,侧线的作用主要在左右的稳定。

有了前后与左右的稳定还不够,身体还有两道主要的筋膜,也称为螺旋线和支持它的功能线,它们位于身体的深处。以左右两个方向相反的螺旋环绕整个身体,带来上下斜方向的均衡,等于是让对称与平衡进一步进入了立体的层面。螺旋线与功能线筋膜的弹性与健康,让身体能够稳定的扭转,而且让上下半身在走路时自然协调,例如手部摆动和对侧髋关节的连动。非但带来更多动作的自由度,也让我们的举手投足流畅自然。

螺旋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秘密,它是生命最基础的架构,反应了意识从【没有】到【有】,一点点衍生出种种物质和形相的过程。生物的DNA、蛋白质很自然地也采取螺旋的架构。在人体的结构上,我们也看到筋膜透过螺旋的形式,可以让人体不费力地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架构。没有螺旋,不要说没有对称,结构根本无法稳定,很容易脱轨。

我们即将带来结构调整的动作中,带出来螺旋的反转,也只是让身体本来就有的螺旋架构活动起来,符合它本来的设计,让你我会本能地想跟着做,呼应身心本来就有的规律。

螺旋除了带来上下斜方向的稳定,另一方面,螺旋方向的运动也是打开深层制约最有效率的力量(这一点后续我们会详细再做说明,敬请关注)。

人类不仅是直立的动物,手部也特别发达,既能够施力、提或扛重物,也能够做相当精细的操作,例如缝补、刻画、写字、揉捏、弹琴等等。手臂经线从身体中轴出发,经过肩部,沿着手臂,分别抵达拇指、小指、手心、手背四个终点。就好像建立手臂的立体框架,而支持手部精细操作所需要的灵活与稳定。

然而,现代生活使用电脑、长时间开车、滑手机等姿势,则相当程度的局限了手部包括肩膀的活动,甚至进一步压缩了胸腹,影响呼吸与消化,让人容易心情郁闷。

最有意思的是,对现代人而言,长时间坐着不动所带来的疲乏,竟然可以从手臂经线来快速消解。这些在结构调整的动作中,可以站着做,也可以坐着、甚至躺着都可以做。

我们一般想象不到的是,光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例如手臂的反转,就可以透过筋膜去带动身体的其他部位,像是背部或肠胃。这就是筋膜最大的奥妙,它是一个有弹性的结缔组织,一个角落的扭转,可以透过整体的弹性影响全身其他角落。只要我们认真跟着做,很快就能体会到这些动作带来的放松效果。

以上我们分享的几条比较明显的筋膜线,相信大家可以体会到,透过这几条筋膜线,也就定住了人体的基本架构,包括以脆弱的颈部支撑头部,维持脊椎的正常弯度与稳定,保持骨盆的稳定,并带来四肢的协调。如果这些主要的筋膜失去均衡,人体的架构也就好像倒了一半的建筑物,自然在身体各个角落带来压迫,甚至疾病。

我们从筋膜的组织特色,就可以体会到【没有一个疾病时局部的】。从筋膜任何角落做调整,不是局部的,而是全面的。因为筋膜是相连的,而且身体任何角落,都是透过筋膜而相连,透过身体自然的对称,我们随时可以将重心经由筋膜的弹性转到别的地方,而让失衡得到修正。

下期预告--筋膜不只是单纯的结构​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