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获未来科学大奖的化学家对话青少年,给了哪些“催化剂”

因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为合成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周其林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马大为、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冯晓明共享价值100万美元的民间科学大奖。除了研究领域的交集,翻阅这三人的履历,不难发现他们学术生涯的起点相去不远:1978年,周其林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1980年,马大为考入山东大学化学系;1981年,冯晓明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

可以说,他们都恰好踩上了"科学的春天",完整经历了中国科研环境从恢复到繁荣的过程。

而年纪稍长一些的周其林口中的"更为不幸",指的是他在高中毕业后曾下乡务农,荒废过四个青春年华。

或许正因如此,三位催化剂专家不约而同地与在座的青少年分享了那段独特的岁月,催化年轻一代的科学精神。

从白卷英雄到科学春天

1964年出生的冯晓明在小学时深受"白卷英雄"张铁生等"反潮流勇士"的影响。他笑着将自己浓重的川普也归咎于此:"拼音也是ABC,那时候老师都不敢教。"

幸而进入初中后,科学的春天降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开始响彻全国,数学家陈景润和张广厚成为民族偶像。冯晓明顺利地考入兰州大学,但从家乡四川武胜前往兰州的道路却殊为不易。

他在PPT上展示了当时的铁路交通图,详细讲述了6次换乘的曲折旅途,背包里还被母亲塞进了两斤白糖,生怕他远去兰州饮食不服。

终于抵达目的地后,冯晓明迎来了兰州大学特别的入学教育:校长刘冰带领大学一起挖人工湖。在随后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冯晓明一直是"勤奋努力"学生的代表。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