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抛弃的自行车小镇:每个厂都在撑 看谁能熬到最后

原标题:

被摩拜ofo"害惨"的自行车小镇:每个厂都在撑,看谁能熬到最后

自行车的热闹不再

刚到天津王庆坨时,我丝毫察觉不到这个号称"中国自行车第一镇"的热闹:小汽车飞快游走,电动车插空穿梭,别说自行车不多见,就连行人也比车少,稍不留神走路,就可能被前后的车喇叭惊醒。我绕着居民区的街道拐了二十多分钟,才看到一辆摩拜单车,停靠在路边不起眼的熟食店。

穿过居民区,来到京环高速路边,王庆坨的面纱才被揭开。单说时代广场往西,三四公里的马路两旁,几乎被自行车、电动车的门店占领,山地车、童车、淑女车、电动车是小镇的主角。门店与马路相隔十多米,不少店门口停着不乏奔驰、宝马等豪车,也有的摆上几十辆自行车样品,但几乎所有店里都冷冷清清,只有汽修店的小伙子们言语两句。

反观旁边的高速路,栏杆式和厢式货车疾驰而过,夹杂着面包车和小汽车川流不息,不时还有小三轮车横冲直撞。喇叭声、车轮声混杂着,在这些噪音中我的脑袋晕乎乎的,鼻腔里也粘着焦油味的尘土。

9月25日下午,我走进其中一家门店,这种不适感变得更严重。店里放着几十台甚至上百台新自行车,空气里弥漫着轮胎和油漆的味道,很是刺鼻。屋后就是一个家庭作坊,借着天台透过的亮光,三个工人在生产线上打磨作业,焦油味铺面而来,时不时响起刺耳的机器声。

王庆坨一处工厂车间

旁边办公室里几个位子空荡荡的,只留守一位女员工李梅。她垂着头一脸无奈:"现在都不忙,我们今天就都放假了,现在都是在网店卖几台车,厂里几个人干活,现在是淡季,工厂基本停工。"她瞅了一眼街外,"大家都这样,哪有活啊。"

这家店对面的店员张军,两手背在身后在屋前屋后转悠,他说话有气无力:"我们做了20多年,今年比往年销量下滑了50%,北京的几个客户都没有了。"

除了自行车行业,电动车行业也有波动。一位做电动小三轮车的老板告诉我,前几年生意可好了,年销量能达到一万台,现在只有两三千台,工人也缩减到十多个。

三轮车师傅带我绕了绕藏在小巷子里甚至开发区的大大小小厂房,不少已大门紧闭,只留下写着小广告的红砖墙和角落里的爬山虎,一家厂子的铁门已经生锈,张贴的"福"字被撕去一半,铁门内还镶着一块两米高的实心板。

一家工厂的销售经理钱钟,正和两个工人说着话。稍后他坐在桌子前,端起了茶壶,"工人有40多号人,都放假了,小工厂好多都倒闭了,人们要么去打工,要么在家歇着。工人这个季节都去掰棒子(收玉米),一天也能拿两三百,但到冬天也不行了。"一千多平方米的厂房,回荡着三两声鞭打车轮胎的声音,至少有一半空间堆放着九五成包装的自行车,而这些库存已有几个月了。

夕阳下沉,夜幕降临,这座小镇仿佛又活过来了。不管是有门面的还是只有背篓一个,都出来摆摊。或竹竿上点个白炽灯,或借着路灯的光凑合下,饼干副食、熟食店的,一篮子青菜的、一小车梨子的……秋天夜风乍凉,摊贩们却乐此不疲。

当然,夜晚最热闹的当属服装店和手机店,尤其以OPPO、vivo为首的经销门店将服装店擅长的叫卖技能发挥到极致,伴随抖音流行乐曲和活动优惠价的混音,处处涌现出一种热闹的市井气息。门店两侧,随处可见乱丢的菜叶和塑料袋,以及井盖周围黑乎乎的污垢。

这是一个平凡的中国乡镇,庸俗得让人舒服。这也是一个别样的中国乡镇,至少满大街的汽车和星罗棋布的工厂,表明它比绝大部分乡镇富裕。制造业撑起的小镇命运,往往与行业发展关系密切。如今的颓势,绝不是它历史的常规写照。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