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强北看智能手环困境:品牌那么多功能差不多

在华强北宝华大厦内的赛格工厂店,能看到各种智能手环(每经记者刘玲/摄)

"去对面的宝华大厦一楼赛格工厂店,那里的智能手环可以看花眼!"深圳健康电子国际交易中心内,一位看铺子的商家向记者说道。

这位商家所用的"看花眼"这个词,不仅仅可以形容工厂店里的智能手环品牌,也包括整个行业市场。众多品牌涌入,但糟糕的是,这是一个已经正处于低谷的市场。

在经历了一波热潮后,可穿戴智能手环逐渐降温。根据IDC2017年底发布的报告,可穿戴设备未来4年的增幅为18.4%,其中智能手环未来4年将不会出现明显增长。估计2017年智能手环出货量在4500万个左右,而到2021年的出货量也只能微增至4770万个。

9月下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次前往"中国电子第一街"--深圳华强北,从第一线了解智能手环产品和市场的现状。

功能瓶颈期行业呈阶段性放缓

纵观整个可穿戴设备行业,热潮退去,"秋意"渐起。以智能手环为例,2017年7月,曾经估值30亿美元的智能手环巨头Jawbone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将向医疗设备转型。而另一个巨头Fitbit则面临销量不振和业绩亏损的问题,2018年一季度财报显示,Fitbit只卖出了540万只可穿戴设备,同比去年减少了17%,利润方面为亏损4550万美元。

而国内可穿戴设备厂商乐心医疗(300562,SZ)在2016年上市后,不足一年业绩便不复当年。单看可穿戴运动手环的话,在2017年的营业收入为3.33亿元,虽然同比增长了29.71%,但这已经大不如2016年的增速。而到了2018年上半年,乐心医疗在解释内销业务收入同比下降39.53%时则提到,"可穿戴运动手环大幅下降"是原因之一。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