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 ">

上半年商业银行不良率上升 严监管挤压不良贷款空间

上半年商业银行不良率上升--严监管"挤压"不良贷款空间

本报记者 彭 江

8月13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2018年二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2018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6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829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6%,较上季末上升0.12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上升与监管层的政策直接相关。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监管要求发生变化是出现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双升局面的直接原因,"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计入不良贷款"这一监管要求使不良贷款加速暴露,原本藏在"水面下"的不良贷款现在浮了出来。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不良率反弹主要是受到不良率认定趋严和商业银行核销进度放缓等因素影响。新的监管举措直接推动部分原先计入关注类贷款的逾期贷款重新归类至不良,并使二季度关注类贷款余额出现明显下降。其中,二季度关注类贷款余额较上季末下降468亿元,关注类贷款占比较上季末下降0.1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和关注类贷款占比呈现一增一降局面。

不良贷款率上升也反映出企业在经营中面临很多困难。"目前,部分企业经营面临困难,信用风险进一步暴露。银行是顺周期行业,企业经营困难也是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原因之一。"董希淼表示,2017年以来监管层"严监管、强监管"进一步深化,企业融资渠道收紧,市场上一度出现渠道荒的局面。再加上上半年货币政策偏紧,造成了部分企业风险暴露。

虽然银行不良率上升,但是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依然良好。连平表示,目前不良率有所反弹,但拨备余额和贷款拨备率也同步提升,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仍处于可控水平。董希淼也认为,不良贷款率变化并不代表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原本隐藏起来的不良资产暴露后,可以使资产质量数据更加真实,有利于监管部门更加清醒地制定相关政策。

虽然银行不良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但依然面临压力,需要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董希淼说:"下一步,商业银行需要采取措施加快控制新增不良贷款,并加大对存量不良贷款的处置,减轻发展包袱,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