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就业数据释放转型信号:制造业减员服务业增员

广东就业数据释放转型信号: 制造业减员服务业大幅增员

本报记者 杜弘禹 实 习 生 王扬扬 广州报道

高质量发展探新路

上半年,广东"四上"企业中,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同比增加72.23万人,增长12.2%,远超整体增速。其中,规上服务业就业人员增长最为迅猛,同比增长16.2%。

今年3月底,考研失败后,中山大学应届毕业生丽丽开始找工作,并且"一门心思"只投互联网企业。丽丽说,这一过程还算顺利,岗位不少,她在17天内就拿到了两家企业的offer,最后去了其中一家互联网企业。

这是上半年广东省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缩影。多项数据综合表明,上半年广东就业增长平稳:全省城镇新增就业72.73万人,二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2.41%,远低于全国的4.8%;"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国家重点服务业企业等四类规模以上企业的统称)就业人员同比增加35.83万人,同比增长1.7%,八成行业增员。

平稳背后,上半年广东"四上"企业的就业结构还呈现出多层次优化态势。这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减员,第三产业大幅增员,其中服务业增员最多;其次,产业内部,中高端工业就业人员比重提升,高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快速增加;同时,民营经济的就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换言之,服务业与民营经济成为广东省创造就业岗位的"生力军"。这一变化趋势,事实上也与上半年广东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方向一脉相承。

不过,珠三角地区仍然集中了大部分就业,并且上半年增员,而欠发达的粤东、粤西和粤北不仅占比低,还出现幅度不小的减员。分析指出,粤东、粤西和粤北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导致就业人员吸纳能力较弱,下一步需加快优化投资环境、引进重点项目等,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高技术服务业就业强劲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52万人,创近年新高。同期,广东的城镇新增就业72.73万人,约占全国10%。二季度末,广东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1%,同比下降0.03个百分点,也远低于同期全国4.8%的平均水平。

广东省统计局数据进一步显示,上半年,该省"四上"企业就业人员同比增加35.83万人,同比增长1.7%,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

这背后,第三产业的拉动作为最为突出。上半年,广东"四上"企业中,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同比增加72.23万人,增长12.2%,远超整体增速。其中,规上服务业就业人员增长最为迅猛,同比增长16.2%。

广东省统计局也指出,上半年广东规上服务业企业就业人员增量为全省"四上"企业就业人员增量的1.7倍,成为"四上"企业就业增长的主动力。

此外,服务业中又以高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增势最强劲,上半年广东全省规上高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同比增长17.9%,所占比重也有提升。

作为对比,上半年广东"四上"企业中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同比下降2.3%。由此,也使得上半年二产就业人员占全部"四上"企业就业人员比重下降2.9个百分点,而三产则是相应提高2.9个百分点。

数据还显示,上半年广东"四上"企业中制造业减员最多,同比减少51.91万人。不过,这背后也并非是简单减员,而是伴随着结构变化:规上高新技术制造业就业人员占规上制造业就业人员比重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注意到,上述无论是第三产业就业强势增长,还是工业和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的高端化,均折射出上半年广东经济整体转型升级。

从产业结构来看,上半年广东第三产业增速达8.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6成,堪称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工业方面,上半年广东的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也在增加值、投资、占比和利润等方面的增长上表现突出,与就业走势呼应。一个细节是,上半年广东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就业人员占规上工业就业人员比重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与之对应,这六大高耗能行业上半年投资也同比下降了3.9%。

广东省经信委有关人士分析,广东工业正从粗放发展进入调整阶段,一些不符合方向的行业势必逐步淘汰,这也表现为对要素的吸聚能力开始减弱。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金山进一步分析,广东经济已逐步进入服务业驱动力越来越强的发展阶段,但这一过程中,工业与服务业并非完全割裂。许多制造业产业随着产业链不断拓展,进阶为生产性服务业,由此构成支撑广东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也创造出更多更高端就业机会,这也是广东优势。

事实上,上半年广东就业增长较快的产业,不少即为生产性服务业,如电子商务服务同比增长60.6%;研发与设计服务同比增长27.7%等。

  区域就业失衡求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梳理数据还发现,上述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联动优化的过程中,一些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产业也开始清晰浮现。

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全省纳入"四上"企业统计范围的16个行业门类中,有13个行业增员,也即约八成行业的就业人员增加。

其中,增员较多的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18.85万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12.06万人。而从增速来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达23.9%、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同比增长28.6%。

此外,采矿业,制造业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三个行业门类则不同程度减员。这也呼应了上述"二产减、三产增"的走势。

这一结构优化过程中,一些优势产业确也正依托自身较高的待遇水平、较多的发展机遇、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较好的创新土壤,大量吸聚人才。

"从我的感受来看,创新型企业的招聘确实不少,有的科技企业一口气就招聘数千人。"广州应届毕业生陈紫瑶说,她最后选择了一家互联网巨头。

今年从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吴非,则选择了华为。对于原因,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是看中这家公司的高成长性;二是考虑电子通讯行业发展空间巨大;三是薪酬待遇和今后的发展体系都比较有优势。"

民企作为就业岗位的主要来源在数据中亦有体现,截至6月末,广东"四上"企业就业人员中,民营经济就业人员同比增长4.6%,占比达71.1%,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与之对应,上半年广东民间投资完成同比增长10%,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60.1%。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广东的就业结构呈现出上述诸多向好优化的态势,但仍伴随着隐忧。这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区域失衡。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珠三角"四上"企业就业人员占全省85.2%,而东翼、西翼和北部山区仅分别占6.2%、3.7%和4.8%。并且,上半年珠三角同比增加73.49万人,其余的三个区域却同比分别减少23.61万、7.74万和6.31万人。

广东省统计局表示,这一问题是"当前广东'四上'企业就业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就业人员吸纳能力较弱"所致。

吴非就坦言,他从2017年9月份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就将目光牢牢锁定在珠三角地区,更准确来说是广州、深圳和东莞三个城市。

对此,广东省统计局提出,需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包括要以粤东、粤西和粤北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环境,引领重点项目尤其是先进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落地、扎根,带动就业发展。

(编辑:陈洁)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