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就业”是劳务培训的硬道理

劳务技能培训的初衷是为了让群众通过高质量就业实现可持续增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围绕能就业、就好业做文章,防止剃头挑子"一头热",避免就业培训"两张皮",只有这样才能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如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来源,已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强劳务培训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但是,在一些地方,劳务培训效果却不明显,出现了劳务培训与群众就业"两张皮"、培训数量与就业质量不匹配的现象。

数据显示,在西部某劳务大省,每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00多万人,但是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建筑、餐饮等门槛较低的行业,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挣的依旧是"辛苦钱",而不是"技能钱"。与此同时,在贫困地区开展的劳务培训中,出现了只注重培训、不关注就业等情况,个别地方甚至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

比如,有的培训班教学条件较差,致使培训质量不高,一所学校只有3台挖掘机,每人每天上机实操时间不足10分钟,如此培训事倍功半;有的地方只注重技能培训,忽视了群众就业意愿,靠发放误工补贴、纪念品等方式吸引群众参加;有的培训中,群众不识字居然也能通过理论考试,获得技能证书,甚至不去参加培训也能得到证书;还有的地方尽管培训内容多样,参加培训人员也能通过学习拿证,但培训结束依旧待业在家。

劳务技能培训的初衷是为了让群众通过高质量就业实现可持续增收,无论是重培训、轻就业,还是重务工、轻技能,都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在劳务培训中,应围绕能就业、就好业做文章。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