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品牌消费的时代变迁

原标题:

改革开放40年

中国人品牌消费的时代变迁

图为上世纪80年代,"燕舞"牌收录机广告。 (资料图片)

如今,中国人日常消费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国产品牌和"洋品牌"。实际上,改革开放这40年间,国人对于品牌消费的认识经历了一系列变迁,成为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消费水平和开放水平有限,国人大多购买国产品牌,家里如果能置办一两件"洋品牌",几乎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后来,随着收入和消费能力的增长,中国家庭的消费品中,洋品牌逐渐多了起来,国人对"洋品牌"的热衷也达到高潮。如今,不少国产品牌已经可以与国外品牌相媲美,而在中外品牌同场竞技中,国人的品牌消费观念也变得更为自信和理性。

6月27日,江苏省镇江市江苏科技大学的青年学生展示老款相机。文 雯摄(新华社发)

1980年代

国产品牌成"标配"

如果在上世纪80年代,两款功能相近的产品摆在你面前,一款是国货,另一款是洋货,你会选择哪个?

面对这个问题,北京市民杨先生果断选择了国货。为什么?杨先生对记者解释道,那会儿刚刚改革开放,洋货比较稀少,价格太高,家里存款也不多,买不起。"当时电视都很少见,能拥有一款国产电视已经不错了,要是家里置办一台进口品牌电器,几乎会被视为生活品质和地位的象征。"

杨先生依稀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正流行"三转一响",也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那时,上海牌手表、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等国产品牌可谓风行一时。"杨先生说,后来"三转一响"变成了"四大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录音机。这时,国产品牌就更多了,有昆仑牌电视机、小天鹅洗衣机、燕舞牌收录机、海鸥牌相机、三角牌熨斗等等。

在杨先生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的洋品牌都是"别人家"的。"虽然有条件置办各种家电的家庭都买国产货,但内心里更向往进口品牌,只是进口品牌价格较贵,很多家庭负担不起。记得那时隔壁家购买了一台日本进口东芝牌电视,邻里们都比较羡慕。"他说。

杨先生在80年代的消费记忆,折射出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在国民收入增加掀起消费热潮的带动下,国产品牌初步崛起、进口品牌强势介入的大背景。

1979年1月,在中粮公司的安排下,由香港五丰行协助,一列装载3000箱可口可乐的火车从香港出发,前往广州和北京。这是中国进口的第一批可口可乐,定价4元,仅供涉外饭店和旅游商店,这在当时属于非常昂贵的奢侈品。继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后,摩托罗拉、惠普、通用等欧美品牌陆续进入中国,东芝、日立、丰田等日本家用电器品牌和汽车品牌也相继进入中国。

此时,中国第一次出现"下海经商"浪潮,万科、联想、海尔等企业都在此时诞生。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民众收入增加,消费热情高涨;一方面市场物资匮乏、求大于供。许多产品产品无需品牌也能畅销,导致国内企业普遍没有品牌意识。而随着外国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市场,其现代化的品牌经营方式使中国企业普遍认识到品牌和商标的价值。促使中国企业反思自身的品牌战略,中国本土品牌意识也开始觉醒,并出现了"张瑞敏砸冰箱"等品牌事件。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