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下降 强监管与去杠杆发挥综合作用

今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引起广泛关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9.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03万亿元。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8万亿元,比5月份环比多4180亿元,比上年同期少5902亿元。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83.27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5个和3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总体合理,但在一系列强监管、去杠杆政策的综合作用下,新增规模逐步下降。

"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表外融资降幅明显,人民币贷款等表内融资虽有增加,但未能弥补相应的融资缺口,而这也是去年底以来一系列强监管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数据的变化从一季度开始就表现出来。"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说。

具体分析,一方面,强化表外融资监管,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持续萎缩。从去年12月起,监管部门陆续下发了《关于规范银信类业务的通知》《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等文件,受此影响,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业务自今年1月以来明显收缩,1月新增规模分别较上月降低1315亿元和1790亿元,此后几个月基本都是负增长。

另一方面,票据承兑监管趋严,银行表内的票据贴现融资超预期。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加强了对票据领域违规行为的执法力度,处罚上百笔,罚没金额超7亿元。5月,监管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跨省票据业务的通知》,进一步要求银行加强对票据承兑、贴现的授信管理,加强对票据转贴现和买入返售业务交易对手的风险控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融资的增长。

同时,地方政府举债受到严格规范,投融资放缓带动社会融资规模下降。此外,今年以来,在去杠杆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整体流动性趋紧的大环境下,公司信用债违约现象有增多趋势,4月中下旬至5月25日共有9家企业10只债券出现违约,以前期债务高企的民营企业为主。受此影响,投资者对中低评级企业存有疑虑,信用债发行困难,5月企业债券融资由4月的增加3776亿元转为减少434亿元。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