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贷的逻辑:金融越位与监管缺位

大约半年前,接到一个亲戚的电话,说是小孩在外面借钱,催收电话打到了家里。亲戚很生气,但还是把钱给了,免得孩子在外面吃亏。亲戚问我,你是金融学教授,你给我说说,怎么会有人给小孩子借钱?不到20岁的小青年,刚出校门开始打工,如何判断有没有偿还意愿和偿还能力?借了钱怎么还?不还钱挨打怎么办?我无言以对。

以P2P为基础的各类网贷,层出不穷。2014年初的时候,笔者写过一系列的文章质疑这个所谓的"金融创新"。当时的逻辑,是P2P实质做的是商业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风险大,做好的话需要搜集大量的信息,成本很高的。P2P平台仅仅在线上收集信息,信息质量很差,而且无法识别信息的真伪,噪音和信息一样在网上流传,绝大部分公司其实没有能力识别。很多动辄标榜"大数据"的公司,其实连基本的统计学都不懂,更别提获得、整合数据资源,设计复杂的算法了。

简言之,P2P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两大根本问题,也就无法解决作为金融核心的风险控制问题。看清了这一点,就明白P2P是个伪创新,互联网在这里只是个噱头。

在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创业大潮面前,任何理智都显得不合时宜。从2015年开始,很多网贷公司开始陆续出现问题,政府开始讨论监管的事情。但是网贷的体量已经很大,整治起来已经没有那么容易了。到现在,P2P平台的清理,依然棘手。

所有网贷之中,最不理解是现金贷,也就是没有商业场景的消费贷。消费贷这个东西,有场景的时候有情可原。没场景的时候,如何解决贷款业务核心的"信用"问题?

以最简单的逻辑解释贷款,就是把钱给一个人,先用着,这个人以后会还,付点利息。这里的关键,是这个人以后会还,也就是这个人有信用。这个信用,可以是一个人的声誉,一个人的收入,也可以是抵押物。比如说,住房贷款,是以房屋为抵押的。购车贷款,是以车辆为抵押的。实在没有抵押,一个人的声誉也是抵押。熟人之间的借贷,抵押的就是声誉。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