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黄运区为何贫穷落后?晚清中国腹地与沿海的“大分流”
- A+
- A-
十多年前,我曾有幸去山东菏泽做过一次市场调查,在一周时间内踏访了菏泽及其下属的巨野等五六个县。对我这样从小在上海郊区长大的人来说,这一经历是震撼性的,第一次意识到黄淮平原上农村的真实面貌与我所熟知的"农村"竟有这么大的反差。回来后,我在网上写了一篇《菏泽行》,反思这个800多万人的义和团发源地之一,为何人均收入不仅在山东省内垫底,甚至距倒数第二的滨州也有不少差距。文章发出后,一开始没多少人注意,但忽然有一天底下就来了一堆菏泽人大吵起来,他们中有些认为我抹黑了他们故乡,有些则认为我切中时弊,还有些则悲叹菏泽多年来发展滞后,但认为这不该归结到当地社会的因素,而只是因为"国家不扶持"。
这种说法在很多地方都能听到,认为某些沿海城市之所以发展得好,仅仅是因为"国家政策倾斜",而自己家乡滞后仅是由于没能争取到"上头"的支持。说实话,对这种"等、靠、要"的心态,我很长时间里是非常不以为然的,不过,在读了美国加州学派历史学者彭慕兰的名著《腹地的构建》之后,我得承认,自己原先把这个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腹地"与"沿海"
这本书的书名已经表明了彭慕兰的基本观点:黄泛区这样长久以来被视为贫穷落后"腹地"的地区,是近代以来逐渐被"构建"出来的--换言之,就像诸如"黑人都很懒惰"之类的偏见一样,这种乍看上去像是本质特征的印象,其实都是历史进程的产物,也因此可以通过复原历史的方式来予以解构。在此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英语中所说的"腹地"(hinterland),本身就带有某种"从海上向内陆眺望"的视角,因此才使之带上了某种"黑暗落后"之类的寓意,但这一层意味在近代以前的中国文化中是不存在的,相反,那时沿海的角落才被视为荒僻野蛮之地。就此而言,"腹地的构建"隐含着双重意味:黄泛区这一"腹地"形象是被构建出来的,而这种源自西方的"腹地"观念本身就是晚清以降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渗透进中国社会语境中的。
财经阅读排行
-
6198 阅读 2020-06-15 22:30
-
2519 阅读 2018-10-15 13:25
-
1424 阅读 2019-03-28 09:09
-
1277 阅读 2022-09-07 09:13
-
1135 阅读 2022-09-15 17:38
财经热门推荐
-
133 阅读 2024-07-04 13:19
-
400 阅读 2024-07-01 13:13
-
109 阅读 2024-05-27 09:57
-
301 阅读 2024-04-28 09:02
-
94 阅读 2024-04-07 11:4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