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开年升值 外贸企业受压硬扛

人民币开年升值

本报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作为一家广受国外市场欢迎的科技型外贸企业的负责人,李显最近压力很大。

李显很少为订单发愁,即使是外贸不景气的时候,每年两次的广交会,他们也能收获满满当当的订单,支持着正常的生产。然而,2017年以来,李显发现,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接单还是不接,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考验。

“去年4月,我们接了一个订单,那时候美元/人民币的汇率大约是6.88,到7月交付的时候,汇率约是6.77,等8月结汇的时候,汇率已经跌到6.67,一结汇,就损失了几十万人民币,利润几乎全搭进去了。”李显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制造业生产周期长,合同签订的时候会留出约3%-5%的汇率余地,但是强劲的人民币升值,大大挤压了这些余地。

接订单,可能会亏损;不接订单,就是死路一条。在中国经济缓缓复苏的背景下,外贸企业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在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看来,人民币国际化对本次人民币升值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是解决外贸企业与汇率波动问题的方式之一。

“汇率变化对外经贸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货币政策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总体稳定将有利于促进外经贸发展。商务部正积极会同相关部门不断扩大跨境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人民币结算,不断增强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商务部发言人高峰此前表示。

被吃掉的利润

谁也没想到,人民币会强势增长到这种程度。

开年前后,人民币开启了新一轮涨势,对美元中间价连破6.5、6.45、6.4,并于1月26日,升至6.32。根据中国货币网的数据,2017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从年初的6.9498到年底的6.5342,升值幅度达到了5.98%,达到25个月来的新高。这意味着,一些出口企业在2016年底享受了人民币贬值带来的“红利”后,已逐渐成为了汇率波动的承压方。

一项针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调查显示,超六成出口企业认为,人民币/美元汇率若升值2%或以上将对其出口带来负面影响,8%的受访者更指人民币升值将严重影响其业务。超过1/3的受访企业表示,若人民币升值2%或以上,出口额将开始减少;32%的受访者指出,升值3%会引起出口下跌。

对于数据,李显的账本则更加直观,2017年,在订单小幅回暖的背景下,企业利润和2016年相比基本持平,略有下降。

“外贸市场竞争激烈,很多外贸企业的利润就在三五个点左右,高科技产品的利润略高,但是也很难平摊汇率带来的影响。人民币的强势升值,让很多出口企业都不好过。有不少小企业顶着亏损硬扛着,也有些已经倒掉了。”李显表示。

在出口按人民币计同比增长10.8%的2017年,外贸企业却大多感受到了寒意。

1月20日,福田汽车发布公告,预计公司2017年的业绩同比减少3.96亿元-5.1亿元,业绩下滑的原因包括人民币升值,导致公司应收账款的汇兑损失增加。

1月19日,上市公司通源石油披露业绩预告称,公司2017年在北美的业务工作量大幅增长,由于美元汇率变动,预计产生约2600万元的汇兑损失。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外贸料难以维持双位数增长。

一些企业将原来1-3个月报一次价格缩减到了10-15天,甚至每天按照汇率波动更新报价单,也有一些企业根据不同付款方式提供不同报价的方式。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汇率的风险,在合同上加入汇率限制条款、欧元报价、汇率衍生品都成为了出口企业的“避险工具箱”之一。

不过,很多避险方式都是大企业才用得了的,对许多中小型企业而言,本身利润率就很低,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定价权,套期保值的成本也让其难以承受。即使是大企业,达到预期效果的也并不多。

针对人民币升值误伤外贸的情况,《证券时报》在头版发文表态:人民币升值预期过度膨胀,不仅打击了中国对外贸易,而且还刺激了外汇市场的投机交易。不要让人民币升值预期过度膨胀!

刚刚闭幕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2018年的国际环境比2017年要复杂,无论是美国将要开展的减税还是大基建,均意味着2018年国际环境发生变化,不变的是美国要求减少美中贸易逆差的态度。中国现在保持巨额对美贸易顺差,美国认为这会侵吞美国企业的饭碗,因此会继续向中国施压,希望人民币能够升值,通过汇率杠杆率减少中国商品出口到美国。”业内人士指出。

呼吁人民币结算

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难以缓解,这对外贸企业的生存是很大考验。

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看来,人民币国际化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之一。

“人民币国际化不仅能够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也有利于减少汇率风险和损失,促进人民币的发展。如果不能用人民币结算,国内的企业就必须锁定人民币汇率在投资和贸易中对美元的风险。目前我国和多个国家已经开展了人民币贸易结算,这样的话就规避了汇率的风险。”张建平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近日,巴基斯坦国家银行(央行)发表声明,批准贸易商在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中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考虑到近期世界和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尤其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迅速推进,预计用人民币计价的对华贸易将大幅增长,这符合两国长远利益。

事实上,从2015年,人民币“入篮”开始,人民币资产在全球市场的吸引力明显上升。仅2016年9月和10月,通过人民银行代理配置的人民币资产规模就已超过百亿美元。许多国际金融组织和多边开发机构的贷款及不少国家的负债均以SDR计价,其配置的人民币资产也在稳步增长。此外,随着人民币资产吸引力的增强,国内外主动配置人民币资产的需求也明显上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8个国家和地区可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此外,中国与英国、瑞士、巴西、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不过,从目前贸易结算使用比例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还很漫长。到2017年上半年,中国企业贸易交易总额中只有16%的支付行为是通过人民币结算的。同时,人民币在全球交易和支付结算中所占比例仅为1.78%,排名第六,排名低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以及加元。即使是澳大利亚这个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之一,对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仅有0.5%的贸易文件是以人民币为单位开具的。

在商务部相关人士看来,中国并不是想在国际外汇市场中取代美元的领导地位,而是希望通过一个国际化的货币结算系统来取代美元在外汇市场中一家独大的垄断地位,在国际货币系统改革的过程中,全球各国希望看到的改革成果是创造一个国际化的储备货币系统,这个系统应当不依赖于任何一个单独的国家。

但考虑到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现状,汇丰银行等许多西方投行的分析师都认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支付结算领域所占的比例也应当实现同样迅速的增长。

“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还是比较长的,人民币要国际化,需要和很多国家签订这种双边的货币互换协议,在用人民币进行贸易和结算的时候都有清算机制。另外,我们资本账户下面仍然有很多子项需要逐步开放,所以人民币真正的成为三大货币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人民币如果想走向国际,还需要我们自己的完善与其他国家的配合相辅相成。”张建平表示。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