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骂声如何月入百万?
- A+
- A-
一、如果网络环境戾气化,将无人能够幸免。
四川德阳的一位孕妇产下了一个缺失右臂的女婴,而此前的孕检报告显示:无异常情况。
显然,院方的不负责任导致了产妇毫不犹豫地生下这个患有先天性残疾的孩子。
如今,面对缺失右臂、左手左脚并趾的新生儿,产妇与家人心如刀割。
当网友们都在为孩子的未来感到担忧、对医院的不负责任感到愤怒时,两条评论显得特别刺眼:
" 什么意思?如果孕检没有右臂,就不生了?"
" 一个产妇产检居然不去综合性三甲医院和妇幼医院,居然去一个肿瘤医院!"
一个已经学会上网发表评论的人,应当知道优生优育理念的科学性,和受害者有罪论的荒唐。
发表这些言论的人,是真的不懂,还是故意为之?
二、用道德底线换流量。
如今,越来越多人把社交媒体的热搜榜当新闻看。
它不仅时效性强,而且评论新鲜有趣,网友们可以在此畅所欲言,交流思想。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热搜新闻已经变成了营销号的营业专场。
在八卦新闻下挑衅粉丝故意找骂,在热点新闻下复制粘贴他人评论,以此赚取回复量和热度。
一条恶评能换来几百条回复,并且在热评居高不下,所有点进资讯的人都会看到 TA。
这是多大的流量点啊!
当然,这种 " 找骂 " 营销模式并不是第一次出现。
凤姐自称 "9 岁起博览群书,20 岁达到顶峰,智商前 300 年后 300 年无人能及 ",找对象必须符合 " 伦敦或哈佛大学硕士毕业生 "、" 经济学、泡妞学专业毕业 " 等条件。
长相、身材、学历、工作,各方面都并不出挑,却出言不逊、大放厥词,凤姐很快就招来了一片骂声。
但她并不在意,而是继续挑衅大众。
正是这些雷人的言论,凤姐在网友的指责甚至辱骂中迅速走红,并拿下了许多广告代言。
显然,这是一种炒作手段,并且非常有效。
如今,她的微博粉丝量高达 999 万,生活富足自由。
只要有钱、有名,即使沦为所有人的笑柄也无所谓。
凤姐这种 " 找骂 " 营销取得成功后,不少人开始模仿她,用各种奇葩的行为和言论吸引眼球。
刘梓晨就是另一个典型。
96 年出生的他原本相貌平平,是个普通人。
为了吸引眼球,他不仅通过修图把自己变成了大眼睛、锥子脸、高鼻梁的 " 蛇精脸 ",还多次进行了整容手术。
刘梓晨还给自己贴上了八国混血、00 后等标签,在微博上大肆炫富。
面对质疑与炮轰,他坚称网友们只是嫉妒他的 " 美貌 "。
一波又一波的语言攻击不仅没有打倒他,反而让他成为 " 蛇精男 " 的代名词,并接到了许多广告。
虽然刘梓晨的微博在发布大尺度视频后被封,但他的事迹仍然在互联网上流传。
如今,网络媒体迅速发展,流量成了最大的资本。
相比用心做内容,花上三四天、甚至三四个月去打磨一个项目," 找骂 " 营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低的成本获得关注。
因此,越来越多人效仿这种 " 找骂 " 行为,用底线来换热度。
一个刘梓晨被封号,还有几十个、几百个刘梓晨出现。
因为只要有人关注,无论是夸奖还是批判,TA 们就有钱赚。
三、用垃圾信息绑架注意力。
新媒体时代,最珍贵的就是注意力。
现如今绝大多数人都通过互联网来接收实时信息。根据《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 2018:内容生长新原力》显示,73.7% 的互联网资讯消费者每天会花 30 分钟以上来看资讯。
来源 | 腾讯企鹅智库
我们每天所接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大脑的短期记忆也是有限的。
而这些 " 找骂 " 营销恰恰是在用这些垃圾信息来绑架我们的注意力。
有限的阅读时间被进一步压缩,垃圾信息占据了记忆的一部分。
甚至,久而久之,我们会把这种营销手段默认为常态,并承认它的合理性。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 " 曝光效应 ",它指的是人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
" 找骂 " 营销出现的次数越多,我们越会习惯它的存在,甚至会喜欢上它。
一些网友起先是出于反感而讽刺、嘲弄,后来 " 骂着骂着就骂上瘾了 ",并积极地关注这些营销者。
我们主动踏入了 TA 们的陷阱,亲自献出自己的注意力,为 TA 们的商业计划添砖加瓦。
更可怕的是,这种 " 博眼球 " 行为还会导致大众对社会热点的保守态度。
还记得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 " 网红遛狗不栓绳,还殴打孕妇 " 事件吗?
当事孕妇称,自己一只斗牛犬袭击,丈夫为了保护自己,用脚踢开狗狗。随后,宠物主人 Saya 在争执过程中动手打人,并导致孕妇病危住院。
来源 | @刺 Ytt
事件引起了大众的愤怒,舆论纷纷倒向孕妇。
然而,一个多月后,Saya 的一条微博导致舆论再次转向。
Saya 称争执时因孕妇的辱骂而引起,她并没有殴打孕妇,医院也没有下病危通知书。另一方面,网络暴力不仅让她经营的淘宝店被迫关闭,甚至爷爷因为网友寄来的花圈而大受刺激去世。
来源 | @ Saya 一
随后,孕妇也晒出了当时诊断证明,上面写着 " 先兆早产 ",间接证实了当时的情况并没有严重到病危。
网友们对孕妇为吸引关注而夸大事实的行为感到愤怒,认为自己的正义感被愚弄、被利用。
很多人表示," 以后不敢随便发声了,打脸太疼。"
断章取义,夸大事实,公众的热情与耐心在一次次的反转中被消耗殆尽。
久而久之,不仅没有人为弱势的一方发声,甚至没有人愿意持续关注热点事件的发展。
" 我已经看累了,谁对谁错,TA 们爱怎样就怎样。"
四、" 找骂 " 营销的危害,在于潜移默化。
辩手陈铭曾在《奇葩说》上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来源 | 《奇葩说》第五季第五集
他在微博上发了女儿的照片,这不过是与网友分享作为父亲的喜悦。
但偏偏就有不怀好意的人故意找骂,用不堪入目的文字对这个孩子进行人身攻击。
陈铭打过无数道辩题,也见识过了各种各样的人,却还是在看到评论的那一刻被愤怒冲昏头脑。
理智如陈铭在 " 找骂 " 营销面前也难以维持风度,可见,人是很容易被负面情绪调动的。
这些泛滥的 " 找骂 " 营销偏偏善于制造网络戾气,煽动人的负面情绪。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点开一条资讯想看看不同的声音,却被 " 找骂 " 的评论吸引了注意力。
越看越生气,到最后,手指已经滑过了那条 " 找骂 " 评论,恼怒的情绪却还留在心上。
或者点开输入框,用手指头敲下恶评,不知不觉间加入了网络暴力的行列。
长此以往,我们会习惯于用粗鄙的语言来发泄愤怒的情绪,并把这种情绪带到生活中。
让自己疲惫的同时,还会伤害身边亲近的人。
现实生活的压力已经让我们应付不暇,如今连娱乐消遣、充实自我的空间也被 " 找骂 " 营销勒索。
休闲时间变成了给自己找不痛快,凭什么?
成年人尚且容易掉进 " 找骂 " 营销的陷阱,更何况未成年人呢?
孩子在心智成熟之前,往往通过模仿成人来建造自己的世界观。
TA 们缺乏判断力,而 " 找骂 " 营销所制造的高关注度会让孩子产生误解,心向往之。
刘梓晨凭借自己的奇葩言行登上《奇葩大会》,导师却给出了 " 面目模糊 "、失去自我的评价。
高晓松说:" 每个时代,都有人迷失在虚荣里。" 马东说:" 甚至都不见得那是虚荣,就是一种迷失在了不知道是什么的欲望里。"
来源 | 《奇葩大会》第一季第一期
刘梓晨成为 " 蛇精男 " 时,才 17 岁。
至于这些恶果,营销号根本不在乎,流量能够变现才是 TA 们的目的。
五、无视是最好的抵制。
通常,我们看到 " 找骂 " 营销时,第一反应就是想抨击这种不端行为,而营销号的目的恰恰就是被别人骂。
但在抨击营销号过程中,我们不仅为营销号贡献热度,还伤害了自己和家人。
甚至,愤怒、焦虑的负面情绪会在群体的作用下不断传染、扩散。
如果网络环境戾气化,将无人能够幸免。
那么,我们就真的拿这些营销流氓没办法了吗?
老话说,打蛇要打七寸。营销号愿意顶着谩骂和侮辱出来 " 找骂 ",不过是 " 钱 " 字驱使。
如果没人回复,TA 们的存在就没有意义。
所以对待这种 " 找骂 " 营销,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回复,不点赞,不关注。
无人捧场," 找骂 " 营销号不过是一群跳梁小丑。
得不到利益,TA 们自然会寻找新的营销方式。
善用投诉和举报,抵制 " 找骂 " 营销,让这些没有意义的负面情绪滚出我们的生活。
财经阅读排行
-
6198 阅读 2020-06-15 22:30
-
2519 阅读 2018-10-15 13:25
-
1424 阅读 2019-03-28 09:09
-
1277 阅读 2022-09-07 09:13
-
1135 阅读 2022-09-15 17:38
财经热门推荐
-
133 阅读 2024-07-04 13:19
-
400 阅读 2024-07-01 13:13
-
109 阅读 2024-05-27 09:57
-
301 阅读 2024-04-28 09:02
-
94 阅读 2024-04-07 11:4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