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限错配“潜规则”?3步教你辨别银行理财风险

在去年的文章《银行理财产品有"时差"》当中,小巴和大家提到过,央行牵头出台的"资管新规意见稿"规定:

为降低期限错配风险,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

这个新规是2017年末发布的,过渡期有一年多,过渡截止日为今年的6月30日。换句话说,从7月开始,低于90天的封闭式短期理财产品就没有了。

当然啦,这个规定针对的是封闭式的理财产品,对于可以有条件随时支取的开放式短期理财,我们还是可以买到的。

国家出台这个规定,是为了纠正资管产品短期化的倾向,降低期限错配风险,和市场的流动性风险。

那这期限错配是啥意思呢?

除了中国人民银行以外,其他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同样会追求利润。银行打理理财业务的时候,通常是资金池的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形成资金池,再用资金池里的钱去购买各种投资标的,例如债券、票据、同业存款、信托产品等。

投资到期后,银行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就将收益返还给投资者。

但是,为了获取更高的中间收益,银行很机灵,就搞了个期限错配,也就是,资金来源是短期的,但资金用出去却是长期的。

比如说,原本是封闭期为1个月的理财产品,实际上投向了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项目资产上,等1个月到期了,再卖下1个月,这样分割开的滚动起来。这样,银行就能赚取更高的利差,而投资者本身,也更喜欢这种短投资周期的产品。

当然,这种操作肯定是有风险的,如果投资标的违约,那违约的风险就会转移到后面的投资者身上。如果遇到投资者恐慌挤兑,那银行的资金就会遇到流动性风险。

这种情况如果换到P2P平台,那就是资金链断裂,平台倒闭了。P2P这两年来的挤兑潮,你懂的。

说回来,国家现在收紧监管,慢慢降低风险,我们自己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除了要看预期收益,同样也要注意风险。

下面,小巴以招商银行(600036)的某款封闭式短期理财产品为例,跟大家分析一下在购买银行理财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哪些问题。

01 看是不是银行自营

作为一个金融机构,银行不只是卖自己的东西,也会"借道"帮别人代销产品,从中收取佣金。

如果是代销的产品,银行在这里面只是一个中间人的角色,你很难搞清楚这个产品最后具体是投到哪里去了,也不了解发行机构的底细。

所以,要是你信任的是银行,看中的是银行的信誉,那选择银行自己发行的产品更稳妥。

第一个方法,是看产品的发行人,从相应的产品说明书的"投资管理人"一栏中就可以找到;

第二个方法,就是登录"中国理财网",搜索该产品的登记编码,编码是以"C"开头的14位数,就证明这是正规的银行理财产品。这个编码,在产品说明书里也能够找到。

02 看风险级别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