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央企的破产清算之路:;;僵尸企业;;停止经营近10年

原标题:

停止经营"僵尸"近10年:一家央企的破产清算之路

本报记者王峰实习生陈雨晴北京报道

导读

对于处理"僵尸企业"的好处,尹秀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样的'僵尸企业'已经无法产出效益,相反还要花费成本对其人、财、物进行维护。尤其是有的国有企业具有一定行政级别,还要配备相应级别的干部,造成人员浪费。"

毗邻北京中关村,喧嚣的北三环边上,有一处安静的大院。这处大院属于央企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但大院的其余部分寂静得出奇,有着几十年历史的硕大老厂房,和旁边的办公楼都贴着封条。

3月20日,负责维护的物业公司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些厂房目前不做使用,也不对外出租,等待整个园区统一规划方案落地。"

中国航空机载设备总公司(下称"机载设备总公司")的注册地就在这个大院。这家国字头企业注册成立于1989年,曾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的市场化发展,但如今只归于一纸市场登记档案之中。

接近机载设备总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公司已停止经营近十年,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僵尸企业"。

今年1月30日,北京破产法庭揭牌成立。2月15日,北京破产法庭裁定受理挂牌后第一起案件,破产清算的对象正是机载设备总公司。

《中国法院报》的报道称,这起案件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国有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工作部署,积极配合央企开展"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服务首都经济发展大局的具体举措。

上述人士介绍,机载设备总公司此前已自行清算多年,但始终未能"善终"。此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依法破产成为出清"僵尸企业"重要路径,这使得机载设备总公司的破产清算成为央企瘦身的一个样本。

从辉煌到没落

中国航空机载设备总公司比它的母公司航空工业集团还要更早出生。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航空航天工业部开始进行行业改革,引入现代公司治理架构,设立了一系列专业化公司,机载设备总公司即是其中之一,一同面世的还有航空发动机总公司、航空进出口公司等。

此后,机载设备总公司迅速发展为一家大型集团性公司。上述接近机载设备总公司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到上世纪90年代初,总公司已下设六个专业设计研究所和几十个工厂、公司,拥有十几万名职工。

总公司承担着我国所有研制生产的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教练机、侦察机、水上飞机及各种专业飞机所装备的各系统、装置和元部件的配套任务。

在当时,航空航天工业已提出"军民结合"工作方针。机载设备总公司研制生产了成套自动控制设备、工程机械液压部件、汽车零部件、磨托车等民用设备和产品。

其时正值"军队忍耐期"。1985年,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所以,我们要忍耐几年。"

航空工业集团副总经理吴献东2018年12月25日在《中国航空报》撰文回忆称,依靠面包车、摩托车、冰箱、空调等各种今天看来"不务正业的民品",我们"捱过"了1980年代、1990年代20多年的"军队忍耐期",活了下来。

但作为一个过快成长的集团性公司,机载设备总公司也渐显疲态。上述人士指出,19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业务布局比较分散,影响了机载设备研发投入,总公司的制造技术也显落后,一些处理工艺仍停留于建厂水平。

"这与国有企业的职能也有关系,比如一个配件生产项目是为一个更大的工程配套的,上马时就知道肯定会亏钱,但还是要做。另外,为了保持整个项目的持续稳定,有的生产线也不能像民营企业那样非常灵活地就更换了。"他说。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