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共享经济:利用互联网放大作用赚“容易钱”不利真正创新

首先,类似共享单车的创新是不是我们想要的创新?掀开"共享经济"的外衣,共享单车本质上就是一种"互联网+租赁"的消费模式,这种应用端的消费模式的创新并不是一种"硬"创新,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正如马化腾所说,这种应用端的创新看似繁荣,实际上是建在沙滩上的房子,一推就倒。要知道资本使用都是有机会成本的,干了这个就不能干那个,在创新的战略导向上,我们需要好好反思总结:如果中国的创新都热衷于应用领域、消费领域,如果中国的创业者、投资者都热衷于利用互联网的放大作用赚一些"容易钱",中国经济甚至可能会陷入名为"创新"的陷阱之中。

第二,资本的无序扩张是对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全国77家共享单车企业累计投入了2300万辆共享单车,据不完全统计,共享单车项目所募集的资金已达到3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其中将近80%的资金都流向了ofo和摩拜这两大行业巨头。但由于管理不善以及共享单车企业接连倒闭,大量单车成为垃圾,很多城市出现了共享单车"坟场",造成了社会财富大量浪费。除此之外,共享单车泡沫的破裂对上游制造业的影响还在蔓延,在共享单车火爆时,上游制造业纷纷扩张生产线,招募工人,享受了短暂的繁荣,而如今缺少订单,许多工厂已经停工,艰难度日。资本的追逐形成风口,人为形成了产业扩张假象,实际上推动制造业"暴饮暴食",有很大的负作用。

第三,必须反思共享经济的投资理念。安邦咨询此前反复提醒,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存在很大问题:它没有找到可行的商业模式,缺乏明确的盈利前景,在商业上不可持续,拿着创新概念去融资圈钱,实际上就是"骗子经济"。共享经济能够发展,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资本追捧,把气球越吹越大,试图通过上市或者下家接盘来持续这场游戏。更加恶劣的是,很多跟风者的入场动机就有问题,很多阿猫阿狗打着共享单车的旗号在骗押金,实际上是就"庞氏骗局"。一个不成熟的商业模式受到资本如此热捧,实际是资本市场热衷投机、不成熟、不健康的表现。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