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从摊头裁衣到3D制衣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喇叭裤。  资料图片

2017年,裘黎明(右一)在向旗袍非遗传承人金泰钧(左一)学艺。  资料图片

1990年,一位女士在广州西关华贵路的裁缝店里定做新潮时装。  叶健强摄(人民视觉)

品百味人生  看人民映像

开栏的话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从衣食住行到文娱消费,每个人都切身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福祉。从今天起本版将推出"亲历变迁"栏目,用光影记录普通百姓生活变迁,反映经济建设取得的非凡成就,展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信心。

从个体裁缝、服装销售、办厂制衣,到创立海派旗袍品牌,上海蔓楼兰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裘黎明全程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人穿着的变化,并顺势而为地成就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瞅准商机:丢下铁饭碗、摆起缝纫摊

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裘黎明,笑称"一出生就赶上了缺衣少食的三年自然灾害"。那时候,男女老少都是一身蓝黑灰的卡其布。谁有件绒布大翻领上装,再配条收口的线裤,或者的确良衬衫口袋里放包牡丹牌香烟,就算"有腔调了"。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