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不饱到农业大国,解密中国粮仓背后的“利器”

【环球网报道记者秦阿琪】拨开岁月的浮尘,翻开红色的记忆,有一个厚重的名字:"东北化工局研究室"。五星红旗的专用染料在这里研发,抗美援朝的杀虫剂在这里研制,新中国的化工科研体系在这里初见雏形。

1949年1月,在冰封的北方大地上,国内第一家综合性化工科研单位--"东北化工局研究室"成立。它就是今天的沈阳化工研究院(简称沈阳院),也是中化集团位于沈阳的研发基地。

1952年,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期间,为满足志愿军作战需要,研制杀虫剂成了当务之急。沈阳化工研究院临危受命,科研人员仅仅用了两个星期时间,就成功合成新中国第一款农用杀虫剂"六六六",并在沈阳化工厂生产,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老一辈中的大多数人都饿过肚子。吃一顿饱饭也许很快就会忘记,可是饥饿留下的印象却十分深刻。虽然通过种子和土壤管理、各种作物保护措施都可以提高作物单产,但效果并非立竿见影,尤其是在防治病虫草害方面,农药仍然是首选利器。世界粮农组织(FAO)一项统计表明,通过合理使用农药,作物产量的损失可以减少40%,同时可以减少作物本身抵御病虫害而产生的毒素,利于人畜健康。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创制出中国自有知识产权的、既能有效控制作物危害又能保证作物和环境安全的农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基。

1956年,为改变新中国农药工业落后局面,沈阳院开始从事农药合成研究工作。在建立农药专业的基础上,先后成立杀虫剂组(包括杀螨剂)、杀菌剂组、除草剂组、药效组以及加工助剂组等,并成为原化工部直属农药研究单位。

1965年,沈阳院试制成功水稻田除草剂"除草醚",该产品是当时最优品种,在我国大量使用达20多年。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