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盐渍土改良工作是世界一流的”

1985年7月13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北农大(现为中国农业大学)教师改良盐渍土的故事。

【蹲点在曲周】

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展览室里,除了有一座第一批农大专家治碱入住的"三漏屋"模型,还有一张34年前的《光明日报》版面图。

1985年,原农业部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了"国际盐渍土改良学术讨论会",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的30多名外国友人,和50多名专家一道,参观了中国重点土壤改良试验区,开展科研交流,而实地参观的首站就是曲周。

1985年7月13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本次会议,标题引用的正是国际土壤学会副秘书长、著名土壤学家萨博尔奇教授的话:"中国的盐渍土改良工作是世界一流的"。

记者在新闻导语中这样写:"北农大的一些教师,住'三漏屋',吃红薯干,在河北省曲周县辛勤工作十二载,终于找到治理盐碱地的'药方',他们的实验区中度和重度盐碱地由百分之六十七下降到百分之七,赢得了到我国来考察的二十几位世界知名土壤学家的称赞。"

一篇30年前的报道,却被两院院士石元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晓林、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站长江荣风等在不同场合,多次提起。

"当时,《光明日报》对这个会议的报道,引起了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我们在曲周10余年的治碱工作和成绩,第一次被更多的大众所熟知。"石元春表示。

事实上,除了那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光明日报对中国农业大学46年扎根河北曲周服务乡村振兴的关注,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减退。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