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药价10倍起涨 背后是垄断了原料的厂商在操纵?

对于很少去医院的我,对药价基本无感。感知到药品价格涨了,是一盒小小的金霉素眼膏,三四年前买的时候是5毛钱一盒,便宜得我自己都惊讶,如今变成了5元,除了10倍的数字理性感知,感官上并未受刺激。

我被刺激是因为看了篇《经济参考报》的药价几十倍上涨的报道,"一瓶用于心脏急救的常用药硝酸甘油片从4块多钱涨至60多元且很难买到;治疗农药中毒的氯解磷定,一盒价格从政府招标挂网价48.8元涨至1017元;用于断指再植的盐酸罂粟碱,从9.4元涨到349.9元",涨幅的确吓人,可联想到两年前环保风暴刮到了绍兴,染料分散剂暴涨的历史,也还解释得通,涨价中既然有相当的合理成份,我们求真求实的心思也就容易"息事宁人"了。

令人愤怒的,是报道中提到的不良商人串通垄断药品原料进而哄抬药价牟取暴利,并且这种药品市场上的"垄断牟利"已呈现组织化、常态化。比如某种药的原料全国原有三个生产厂,现在环保关停了一个,只剩两个,就有企业把这两个厂产的原料全部买断,然后漫天要价。垄断了原料药的"药霸"们甚至霸道到下游企业的生产计划要向他们报备。这我就不理解了,药材原料不过是化工原料之一种,中医药的原料更是可以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怎么就可能有人能垄断了药品的上游原料。

恕我愚钝,提起国内药物的价格体系,一直觉得很迷幻,尤其近来的"去管制"和"双轨制"之后的药价。比如有病人在上海医院开出的乙肝抗病毒药恩替卡韦分散片,一盒17.36元,到江苏用医保卡购买,价格竟是310.8元。上海市是"4+7药品带量采购"的试点城市,有批发价的优势,但带不带量,集中不集中采购,价格差如此多还是令人匪夷所思。药品集采,中标药品的平均降幅就达52%,最高降幅达96%,这就让人不解了,一家药品如果能用零售价的4%价格制作出来,再以25倍的成本价格出售给患者,这还算是药品么?作为救死扶伤的基本民生物资,怎么可能如此暴利?要知道,这些药品绝大多数都不是原研药,都不需要分摊昂贵的研发费用的。

评论

  • 相关推荐
  • 新闻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科技
  • 房产
  • 军事